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

白芨的种植

白芨的种植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### 种植环境‌白芨喜温暖、湿润、阴凉的环境,但不耐寒,适宜在海拔较高、气候凉爽、土壤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半阴坡地或林下空地种植。土壤以疏松透气、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为佳。‌繁殖方法白芨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块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。块茎繁殖是在秋季或春季收获时,将块茎切成若干小块,每块带2-3个芽眼,切口处涂抹草木灰或石灰水消毒,稍晾干后种植。分株繁殖是在春季新叶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分枯萎后,将母株分成数丛,每丛带2-3个芽眼,消毒后种植。‌田间管理‌中耕除草‌:白芨生长期间需进行2-3次中耕除草,第一次在春季出苗后,第二次在夏季旺盛生长期,第三次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。‌‌施肥管理‌:白芨喜肥,但应掌握“薄肥勤施”的原则,生长期间可追施1-2次腐熟的人畜粪水或复合肥。‌水分管理‌:白芨喜湿润环境,但怕涝。生长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,遇干旱天气应及时浇水,雨季则需注意排水防涝。‌遮阴防晒‌:白芨虽耐阴,但在夏季强光直射下易灼伤叶片。可在畦面上搭设简易遮阴棚或在林下种植,利用树木自然遮阴。病虫害防治白芨的病虫害相对较少,主要病害有‌根腐病、‌叶斑病等,可用‌多菌灵、甲基托布津等药剂防治。主要虫害有蛴螬、地老虎等地下害虫,可用辛硫磷、敌百虫等药剂灌根或撒施毒饵防治。同时,加强田间管理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。采收与加工白芨种植2-3年后即可采收。采收时间一般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或春季新叶萌发前进行。挖取块茎时应注意避免损伤,去净泥土和须根,放入沸水中煮至无白心时捞出,晾至半干后,除去外皮,切成薄片,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。加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药材的色泽和品质,避免霉变和虫蛀。

白芨的种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