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芨种植技术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### 白芨的种植技术概述白芨(Bletilla striata)是一种兰科植物,原产于中国,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。其种植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、栽种方法、中耕施肥、除草管理等方面。白芨喜温暖、湿润的气候,适宜在肥沃、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土中生长。选地整地选地:选择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含腐殖质的沙壤土,避免积水,以防根腐病。整地:深翻土壤20cm以上,施入底肥(每亩农家肥1000公斤或有机肥300公斤及复合肥50公斤),拌匀后耙细整平,作成宽1.2-1.3米的厢面,厢面高20cm,厢距30cm。栽种方法根茎繁殖:春季新叶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,掘起老株,分割假鳞茎进行分植,每株可分3-5株,按行株距825px开穴,覆土3-100px。种子播种:虽然白芨种子细小且无胚乳,自然状态下难以萌发,但通过无菌播种和试管成苗技术,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。移栽时间:最佳移栽时间为倒苗前到新芽出土前,一般在10月下旬到次年2月。移栽方式:采用穴栽,深度根据苗大小确定,一般10-15cm深,株行距25cm×30cm,亩密度约8000株,移栽后覆盖2cm粉碎的秸秆或松针。中耕与施肥中耕次数:每年4次,分别在3-4月、5-6月、8-9月和冬季倒苗后。施肥:每年追肥3次,前两次在中耕除草后进行,第三次在8-9月,使用发酵好的有机堆肥,结合中耕混入土中。地膜覆盖:露地栽培可覆盖黑色地膜,打孔移栽,移栽方式和密度同上。除草管理6月初:及时手工拨除廖科、菊科、禾本科杂草,避免与白芨争营养。7月初:再次手工拨除杂草,防止杂草影响白芨地下部膨大。8月初:细心手工拨除杂草,确保白芨正常生长。采收与加工采收时间:一般在8-10月采挖,除去残茎、须根,洗净后加工。加工方法:煮(或蒸)3-5分钟至内无白心,晒至半干,去外皮后再晒至全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