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会计师如何报考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一次报几门?
想当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只有4-5门的时候,颇有人一次全过,这样的神童我见过好几位。也就是说,很有一些时间富裕、头脑聪明的人,一次全报,大撒网,尽力全过,不能全过的,捞到几门是几门,然后第二年查漏补缺。
不仅聪明人这样,笨人也有这样的,一次全报,先把能过的过了,再攻坚。这说的是当年啊,如今能一次过6门的人才不多了。
一次全报,固然能把当年放水的科目捞到篮子里,但也有悲剧后果产生。还是当年只有5门的时候,我偶然见过一人大毕业的同学的成绩单,5门中4门90分以上,剩下的那门,59分。见过那张成绩单的同学,无不扼腕、怒目、叹息。
先报什么?
本文只是回忆录,不构成操作指引,话说一次全报者,敢于裸考的毕竟不多,把宝贵时间撒芝麻盐分摊给各门功课的倒是不少,所以了,很多人还是有先有后滴考。
有人喜欢先考难的,理由是先攻坚,因为成绩有效期就那么长,如果先过了容易的,难的迟迟不过,怕有危险。这方面的悲剧反面例子是,某同学前几门轻松过关,最后一门拖了N年,直到前几门全面失效。
有人喜欢先考容易的,理由是所谓容易不过是暂时的,现在不考它今后增加难度了,造成每次考都很难,太不值。这也有理,不过题目的难度不见得是标准秋千式难易交替,人的记忆力不绝对靠谱倒是真的,今年觉得容易的,一年后忘记很多东西,顿时觉得题目变难也是有的。
其实呢,如果第一年考的全部不过,倒也放心,因为没有作废不作废的担心了,就怕没完成计划,导致考试期间被拉长,心里不稳。
特例是,擅长的未必是容易过的。某学校会计系有俩教师,都去考CPA,有那么两年,教会计的总是考不过会计,教财管的又总是考不过财管,为什么捏?他们太熟悉这些了,考场上想的太多太深刻,写出答案真的就得不了好分数
先考研还是先考CPA?
考研很热,有人认为和CPA考试冲突,只能两选一。
选择先考研的理由是:早一年读研,早一年毕业,如果很快先过了CPA后立马考上研究生,则CPA也无法执业,闲着呢,如果CPA迟迟不全过,那么总是会面临继续考CPA还是转向考研的纠结。
选择先考CPA的理由是:考研未必一次成功,先拿个证书在手里赚几年生活费,这样考研才有保障,再说CPA内容有些是和考研课程相关的,学了必然有用。
当然有些人的处理是,全力考研,然后读研期间利用假期把想考的CPA之流的证书全过了,这样找工作时是加分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