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三彩瓷器鉴定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唐三彩瓷器的鉴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:釉色和光泽度:真品唐三彩的釉层较厚,气泡较少,光泽柔和,有一种“七彩蛤蜊光”的感觉。而赝品通常表面有一种耀眼的“贼光”。造型和细节:真品唐三彩造型生动逼真,比例协调,形态自然传神。例如,真品唐三彩马通常头小颈长,膘肥体壮,臀部发达,腿部强劲有力。局部雕琢精细,刀工娴熟。胎质和风化现象:真品唐三彩的胎质可分为红色陶胎和白色陶胎两大类。红色陶胎极其稀罕,多出现于隋和唐朝初期;真品白色陶胎则多产于河南。真品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,历经千年时间,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。而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,胎质洁白、细腻,无风化现象。陨石坑和墓土味:真品唐三彩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,其胎釉必然会受到“侵蚀”,形成一个个像“小圆锅”形状的微小圆坑,称为“陨石坑”。真品唐三彩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,墓土的味道已经沁入到了“胎骨”,即使出土后存放若干年也能闻到一种老坑的墓土味。其他鉴别方法:真品唐三彩用鼻嗅,能闻到一种老坑的土腥味。上手摸有一种“涩滞”的感觉。而仿品釉面新而明亮,上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。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:唐三彩最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(650-683),在玄宗开元时期(713-741)达到鼎盛,天宝时期(742-756)后开始衰落。它多以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白色黏土为原料,先在1000℃以上的窑温下烧制素坯,上釉后在800℃左右低温下烧成。釉由含铁、铜、钴、锰等多种呈色元素的矿物配制而成。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判断,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定唐三彩瓷器的真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