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

对联的来历

对联的来历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桃符

‌对联起源于桃符‌。早在秦汉以前,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。桃符是一种在桃木板上书写降鬼大神“神荼”和“郁垒”名字的习俗,以驱鬼压邪。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。到了五代时期,人们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,替代了二神画像,这便是我国第一副春联的起源。‌‌对联的别称‌包括对偶、门对、春贴、春联、对子、楹联等。对联是一种对偶语句,写在纸、布上或刻在竹子、木头、柱子上,言简意深,对仗工整,平仄协调,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。‌对联的发展历程‌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。在西蜀时期,后蜀主孟昶命学士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,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。宋代以后,春联逐渐普及,明太祖朱元璋还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,并亲自观赏取乐。‌对联的文化意义‌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。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,还承载着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它吸收了骈文、律诗、古体诗、散文、词曲等特点,形式多样,文化积淀丰厚。

对联的来历